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Hardware

8 minute read

Published:

这篇博客主要介绍了电脑硬件中的基础知识(ps;强烈安利 B 站硬件茶谈的硬件科普视频,讲的太好了🙂。虽然他现在恰饭有点多😥)

CPU

OEM vs ODM:OEM 即原始设备制造商,是指根据厂商的设计需求进行加工生产的制造商;ODM 即原始设计制造商,是指根据厂商的需求进行设计的设计商。 因此,一个知名的 CPU 品牌,可能是该公司委托某 ODM 进行设计,然后再经过某 OEM 进行加工生产,等到拿到成品 CPU 后只需贴上自己的公司品牌即可销售。

散片 vs 盒装:散片就是 OEM 厂商供应给 CPU 品牌公司的批发 CPU;而盒装则是 CPU 品牌公司专门供应给普通用户的零售 CPU。

频率

晶振:晶体振荡器(crystal oscillator,简称 XO),是主板上提供 $100$Mhz 基础频率的部件,来确保所有设备协调同步。

外频:是设备 $A$ 与其他设备进行交互时的频率,以确保与其他设备交互的同步,其值等于晶振频率; 主频:设备 $A$ 在进行自我工作时的频率,以确保充分发挥设备性能;倍频:等于主频 / 外频。 通常 CPU 和内存本身的频率较高,如果仅仅只在晶振频率上进行工作无法有效发挥自身性能,而其他设备频率较低,在与它们进行交互时又只能使用晶振频率, 因此在与其他设备交互时,CPU 和内存通常使用外频,而在自身工作时,通常使用主频。 此外,内存有种机制称为内存外频异步工作,可以使得内存外频 CPU 外频高 $33.3\dot{3}$ 的频率下(即 $133.3\dot{3}$)运行,因此内存拥有 $2133$、$2666$ 的非整百倍频率。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 BIOS 中调节内存速度转化比率 Ratio 为 $100:100 / 100:133$。 但是显卡核心频率和显存频率不受晶振频率限制,可以随意设置,因此它们是通过 PCIE 接口和 CPU 相连,并不是通过主板的 PCIE 总线。

总线

PCIE 总线:串行总线,包含 PCIE 接口(如显卡接口)和 PCIE 通道(如 M.2 接口和雷电 3 接口), 通常包括 PCIE $\times 1 / 2 / 4 / 8 / 16$ 这 $5$ 种形式,并且 PCIE $\times 2x$ 的传输速率是 PCIE $\times x$ 的 $2$ 倍,其针脚数也增加 $2$ 倍(虽然 PCIE 接口/通道有多个针脚,但是每个针脚都是独立的串行传输)。 下表展示不同版本的 PCIE 接口的传输速率。(小 tips:残血雷电 3 / M.2 表示 PCIE $\times 2$;满血雷电 3 / M.2 表示 PCIE $\times 4$。)

 $\times 1$$\times 2$$\times 4$$\times 8$$\times 16$
PCI-e 1.0$250$MB/s$500$MB/s$1$GB/s$2$GB/s$4$GB/s
PCI-e 2.0$500$MB/s$1$GB/s$2$GB/s$4$GB/s$8$GB/s
PCI-e 3.0$1$GB/s$2$GB/s$4$GB/s$8$GB/s$16$GB/s
PCI-e 4.0$2$GB/s$4$GB/s$8$GB/s$16$GB/s$32$GB/s

南桥芯片组:在主板上,只有 PCIE 接口和内存是直接和 CPU 的 PCIE 处理器相连接; 而其他的设备(如硬盘等)都是通过 PCIE 通道和南桥芯片组相连,再由南桥芯片组和 CPU 通过 PCIE 通道相连。下图展示 Intel 和 AMD 的总线布局:

South Bridge Chipset

硬盘

机械硬盘(HDD)使用 FAT 表(File Allocation Table,文件分配表)来描述文件系统内存储单元的分配状态及文件内容的前后链接关系。 由于它主要使用覆盖的方式写入数据,因此当对回收站进行清空操作时,只是删除 FAT 表中的记录,并没有直接删除机械硬盘对应位置的数据,等到下次系统重新写入数据到这个区域时,数据才会被覆盖。 而固态硬盘(SSD)无法使用覆盖方式写入数据,只能先将数据进行擦除,然后再写入。因此其内部有一个特殊的回收指令:TRIM 回收指令,它可以在监测到当前 SSD 未进行读写操作时, 对之前删除的区域进行擦除,则下一次系统重新写入数据到这个区域时,原始数据已经被擦除了,只需直接写入即可。注意,一般使用 SSD 时操作系统不使用 FAT 文件系统,而是其他更高级的文件系统。

TRIM 状态查询命令:fsutil behavior query disabledeletenotify
TRIM 关闭命令:fsutil behavior set disabledeletenotify 1
TRIM 打开命令:fsutil behavior set disabledeletenotify 0

机械硬盘有 LMR (Longitudinal Magnetic Recording)水平记录和 PMR (Perpendicular Magnetic Recording) 垂直记录; PMR 中又包括 CMR (Conventional Magnetic Recording) 传统记录和 SMR (Shingled Magnetic Recording) 瓦叠记录:

  1. CMR:由于读写磁头是有大小的,所以磁道之间要给磁头预留空间,各个磁道之间存在空隙; 同时写磁头比读磁头大,间隙也是以大的写磁头为标准预留。这样磁道宽度够大,读磁头或写磁头经过某一磁道,都不会干扰到其他磁道。

  2. SMR:为了提高密度,SMR 充分利用了磁道之间的空隙和读写磁头的相对大小,以较小的读磁头为标准来预留磁道宽度和间隙。 当读取数据时,读取磁头经过某一磁道,和其他磁道没有干扰。 但是写入数据时,由于写磁头更大且磁道宽度小,经过某一磁道时必定会覆盖下一个磁道的部分区域。 所以数据写入目标磁道前,会先标记受影响的磁道,把受到影响的数据暂存到别的地方(即机械硬盘缓冲区),等目标磁道写入完成,再把数据读写回来。 而在写回暂存机械硬盘缓冲区的磁道数据时,又会影响下一磁道的数据,因此需要重复不断地暂存写回,直到到达最边缘的磁道。 为此,SMR 通常是以每个扇区为分界,扇区内使用 SMR 技术。

固态硬盘(SSD)主要由浮栅晶体管堆叠而成,浮栅晶体管包括控制级、$P$ 级、浮栅级、源级和漏级,具体结构如下图,其中浮栅级中存储一定量电子。 对于读取数据,可以在源级和漏级之间施加电压:如果电路导通,则说明当前浮栅中存在大量电子,该状态表示为 $0$;如果没有导通,则说明当前浮栅中存在少量电子,该状态表示为 $1$。 而对于写入数据,向 $P$ 级施加电压可以从浮栅中析出电子,表示写入 $1$;向控制级可以令浮栅吸回电子,表示写入 $0$。

因此,由浮栅晶体管堆叠而成的区域称为 NAND。除此之外,SSD 一般还包括一个主控和一个缓存,其中主控主要控制数据的读写以及区域分配调度;缓存主要暂存需要写入 NAND 的数据/需要读入内存的数据。 一般主控先使用缓存进行交互,当缓存写入已满/读取的数据不在缓存,才与 NAND 进行交互(缓存的读写速度 $\gg$ NAND)。

磁盘阵列:RAID,是一种将多个磁盘进行组合来存储数据以实现数据保护的方法(这里的数据保护是指对数据有容错能力,当部分数据损毁时也可以恢复出完整数据)。 其分为 $0 \sim 7$ 中方式:

  1. RAID $0$:假设有 $X$ 块磁盘,RAID $0$ 通过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平均分成 $X$ 份分别存储到 $X$ 块磁盘中,以实现快速的数据读取。 对于连续读写性能,RAID $0$ 可以提升速度到 $X$ 倍(相对于一块磁盘,但是其上限为南桥芯片组的带宽),是所有 RAID 中速度最快的; 但是相对的,RAID $0$ 完全没有数据容错能力,一旦某个磁盘的数据损坏,则整个 RAID $0$ 都无法正常读取。

  2. RAID $1$:也被称为镜像阵列。假设有 $X$ 块磁盘,RAID $1$ 通过将每一份数据都存储到每块磁盘中,相当于使用 $X-1$ 块磁盘进行备份。 它的优劣性和 RAID $1$ 刚好相反:拥有良好的容错性能,但是连续读写性能较低。

  3. RAID $2$:使用海明校验码来实现数据校验(甚至恢复)。假设有 $X$ 块磁盘,则它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平均分成 $X - \llcorner log_2X \lrcorner - 1$ 份分别存储到 $X$ 块磁盘中, 而剩下的 $\llcorner log_2X \lrcorner + 1$ 分别存储海明校验码的校验文件(存储在 $2^0, 2^1, ..., 2^{\llcorner log_2X \lrcorner}$)。 虽然提高了数据容错能力,但是读取和写入时都需要计算校验码,造成读写性能较低。

  4. RAID $3$:使用恢复码来实现数据恢复。假设有 $X$ 块磁盘,RAID $3$ 通过将需要存储的数据平均分成 $X - 1$ 份分别存储到 $X - 1$ 块磁盘中, 而在最后一个磁盘存储数据的恢复码,当有一个磁盘损坏时,可以提高其余 $X - 2$ 个磁盘的数据 $+$ 恢复码实现数据恢复。 虽然提供了一块磁盘的数据容错能力,但是写入时需要计算恢复码,导致存储恢复码的磁盘写入性能较低,从而拖累了整体的性能。

  5. RAID $4$:类似于 RAID $3$,同样使用恢复码来实现数据恢复;但是与其不同的是,RAID $3$ 是对每个数据计算恢复码,而 RAID $4$ 是对多份数据的总体计算恢复码。 举个例子,假设有 $X$ 块磁盘,有 $D_{1:M}$ $M$ 份数据,RAID $3$ 是将每个数据 $D_i$ 平均分成 $X - 1$ 份平均存储到 $X - 1$ 块磁盘中(第 $j$ 块磁盘存储 $D_i^j$), 而在最后一个磁盘存储数据的恢复码 $R_i$,因此需要生成 $M$ 个恢复码;而RAID $3$ 是将每个数据 $D_i$ 平均分成 $X - 1$ 份平均存储到 $X - 1$ 块磁盘中(第 $j$ 块磁盘存储 $D_i^j$), 然后将每个磁盘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组合($D^j = [D_1^j,...,D_M^j]$),形成一份数据块,然后在最后一个磁盘存储数据块 $[D^1,...,D^M]$ 的恢复码 $R$,因此只需要生成 $1$ 个恢复码。 因此 RAID $4$ 只需要计算较少的恢复码,提高了写入性能,但是在读取时,需要读取整个数据块(可能只需要其中的一部分),导致读取性能较低。

  6. RAID $5$:由于 RAID $3$ 中的恢复码磁盘会拖累整体性能,因此可以通过平摊的方式来减轻影响,即每次存储数据时,都随机地选择 $1$ 个磁盘作为恢复码磁盘。 这样可以避免刚好选到一个性能较差的磁盘一直作为恢复码磁盘,从而提高了读写性能。(它也是私有 NAS 服务器最常见的磁盘阵列形式)

  7. RAID $6$:由于 RAID $5$ 只能容错一块磁盘,因此 RAID $6$ 使用 $2$ 块磁盘作为恢复码磁盘,同时在每次存储数据时,也是随机地选择 $2$ 个磁盘作为恢复码磁盘。

内存

多通道内存:内存带宽 $=$ 内存核心频率 $\times$ 内存总线位宽 $\times$ 倍增系数。CPU 中与内存交互的部分称为 Memory Controller I/O (IMC)。 内存通道数由 IMC 决定。一般的 CPU 都只支持 $2$ 通道。此时,如果主板上有 $4$ 条内存槽,则 $1$ 和 $2$ 条内存槽为一通道,$3$ 和 $4$ 为二通道。 同时,一般建议使用对称的双通道内存配置(即一通道的内存容量为 $X$,则二通道的内存容量也应为 $X$);如果使用非对称双通道内存配置(假设一通道的内存容量为 $X$,则二通道的内存容量也应为 $Y$,且 $X < Y$), 此时一通道的所有内存容量 $X$ 和二通道的对应 $X$ 容量组成双通道,而二通道剩余的 $Y - X$ 容量自行组成单通道。

内存频率:影响内存频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存体质IMC 性能CPU 默认频率以及主板布线与电气性能

  1. 在其他因素不构成瓶颈的情况下,内存标注的频率为该内存的保底值,代表该内存厂家保证小于等于这个频率可以毫无压力运行,此时内存上限取决于内存体质(即决定可以超频的程度);

  2. 在主板不能超频的情况下,内存频率的下限由内存本身决定,内存频率的上限由 CPU 默认内存频率与内存体质两者较低的那个决定,即 $min($CPU 默认内存频率 $,$内存标注频率$)$;

  3. 在对内存超频的情况下,,内存频率将无视 CPU 的默认频率,此时内存频率的下限由内存本身决定,内存频率上限由内存体质,IMC 性能/体质,主板布线与电气性能这三者最低的值决定。

  4. 对于多根不同标注频率的内存(以 $2$ 根为例),主板 BIOS 默认将较高频率的内存降低至和较低频率的内存相同频率;也可以手动将较低频率的内存调高至较高频率的内存相同频率; 甚至将两者都调高至比它们自身标注内存都高的频率。具体调节程度取决于内存体质。(注意:主板允许多个内存运行在不同的频率下,但是性能极差,因此主板厂商基本没开放这个功能。)

其他硬件设备

视频采集卡:在硬件层面进行视频采集。